节气灸:小暑,一年中最好的艾已来(为什么要在节气艾灸)

“暑”字拆开来就是日、土、日,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照耀。人站在天地之间,暑热上下夹击,有如蒸笼,连风中都带着热浪。牵一发就“湿”全身,汗涔涔、黏腻腻的日常即将上演。

苦夏苦夏,人胃口寡淡,语言也疲惫,最适宜读读清凉小诗、闲话杂谈,也适宜躺倒在藤椅,蒲扇摇曳中小憩。不过,可别贪恋大树底下好乘凉。民间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说法。炎热的夏天气温高、湿度大,无论露天里的木料,如椅凳,还是大可容人的巨树,经过霜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但只要人坐上去,以体温接受树木散发的潮气,就会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一类的疾病。

小暑过后,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“三伏天”。“三伏天”是冬病夏治的养生良机,借着暑期时空的变化,引导我们调整身体官能,恢复身体知觉、直觉与灵觉。

“三伏天”是指按照农历干、支纪日的排列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(每隔10天出现一个庚日)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“末伏”的第1天,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,即伏天结束。

“伏”即潜伏、藏伏之意。按照《汉书·历律志》之说,伏的真正含义是“阴气将起,迫于残阳而未得升,故为藏伏”,由此熏蒸才湿热难耐,所以应尽量减少高温下的活动,规避潮湿之气。

“三伏灸”属于灸法中的“天灸”,是利用“冬病夏治”原理,在炎热的“三伏天”施灸特定穴位,以疏通经络,调节气血,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,预防和减少该病在冬季发作。 “三伏灸”一般在午时(11:00-13:00)进行最佳,此时人体阳气较盛,艾灸疗效最好。

今年的初伏就在7月22日,冬病夏治“三伏灸”需从初伏前1周开始,连续艾灸6周,每周灸1次。或,“头伏”前1周、“末伏”后1周及“头伏”、“中伏”、“末伏”3个日子各灸1次。

▌节气灸(十一)丨小暑“三伏灸”穴位小结:

大椎、脾俞、神阙、关元、中脘、命门、足三里。

温和灸,每天任选3-4穴,每穴灸15-20分钟。

大椎

取穴:正坐低头,于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
脾俞

取穴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神阙

取穴:在脐中部,脐中央。

关元

取穴: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下3寸。

中脘

取穴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

命门

取穴:在腰部,当后正中线上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
足三里

取穴:在小腿前外侧,膝盖凹陷处下方约3寸(4横指),距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。

*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,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,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,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,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,温通气血,调整阴阳,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,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

▌艾灸早知道

艾灸时要做好保暖,避免施灸部位着凉;

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温水,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;

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,2小时内不要洗澡;

灸后不要吃寒凉饮料、水果和海鲜;

饭后1小时不宜艾灸;女性经期不宜艾灸;

过饥、过饱、醉酒、大恐、大怒、大渴状态下不宜艾灸;

灸后若有余艾,要用熄灭筒彻底熄灭或放入罐中盖严熄灭;

灸后若出现极大不适或病情加重,请前往医院辩证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