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养生,经得住“烤”验要过这三关(利益面前见人心名言)
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节气,民谚说“不过夏至不热”,夏至之后夏天的“烤”验才真正开始,气温会继续升高,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一定的不适。
过掉烦躁关,学会调息静心
夏至之后大家的工作更加繁忙,再加上这个时间段的天气时而炎热、时而闷热、时而湿热,人的情绪也会难免会受到影响,因为湿度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,尤其是闷热和湿热的环境会导致神经系统不稳定,因此人们在夏季很容易出现心烦躁怒、焦躁不安、情绪起伏大等情绪变化,这时很容易就患上焦虑症,让不良情绪停滞,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,因此在夏季让情绪稳定下来,格外重要。
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在其所著的《养生论》中对预防炎夏的“情滞”有自己精辟的见解,他认为夏季炎热“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,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。”这段话的核心意思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过掉寒邪关,莫贪生冷养阳气
夏至到来之后,高温之下冷水洗浴是很多年轻人最喜欢的消暑方式,但夏季天气炎热,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,因此,寒气极易侵入人体,耗损阳气。主要症状如手足发冷,小腿转筋,双目视物不清,甚至诱发风寒感冒。有的人虽然是热水洗浴,但是喜欢洗完之后进入空调间或者浴后吹电风扇,这样更容易导致寒邪伤阳,留滞体内成为致病因素,老人与孩子尤其需要预防。
夏季夜短,老人儿童或者体质稍弱者,夜间不易消化饮食,尤其是生冷食物,时逢世界杯等夜间体育赛事,一些人更是把冰镇啤酒等饮料以及生冷饮食作为夜宵,时间久了会导致寒邪凝滞,出现腹胀、吐泻交作等病症。
那么,如何不让这些寒邪留滞体内呢?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孙刚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,首先大家要注意尽量少吃生冷食物,此外,从中医角度来说,很多食品虽然感觉上温度并不低,但是按照中医药属性的划分,多属于寒凉之性,如海鲜类。在海鲜类产品中,除鱼、虾、鲍鱼等极少数属于温热之性,大部分均是寒凉的,像螃蟹、蛤蜊、生蚝等。所以,像螃蟹类的海鲜,一是不能吃太多,二是吃的时候一定要蘸着姜汁食用才行,用姜汁的温热制约它的寒凉之气。有的人一吃螃蟹,就会出现胃痛,原因就是螃蟹的寒凉之性,损伤了胃阳。
过掉积食关,适量吃“苦”按摩
夏至之后,很多人会觉得胃口不好,因为闷热和湿热的天气不利于人的肠胃蠕动,如果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,食滞不化,更易伤脾胃,久而久之会引起食滞的现象,如何应对呢?
对于虚寒体质不适合吃“苦”的人如何预防食滞呢?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主任戴奇斌推荐大家可以试试按摩。比如每天下午1-3点这个时间段顺时针按摩腹部,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。这是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,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,能促进消化。中医认为,人体的腹部为“五脏六腑之宫城,阴阳气血之发源”。
经常按摩肚腹,能协调脾胃,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,促进肚腹血液循环,有提神、补气、添精等作用。具体的操作方法是:以肚脐为中心,按顺时针方向,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,至左下腹(结肠部)可稍稍加力。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,每次36圈,每天操作2次,以腹部温热、舒适感为佳;如治疗食积、腹胀、便秘等,则不拘时间,次数和力量可适当加重,以腹部肠鸣、排气排便为佳。
此外,大家还可以尝试在中医师指导下点按穴位进行辅助治疗:
1、点按足三里穴。足三里是调理脾胃的要穴,足三里位于膝盖下面约4指宽的凹窝,距离胫骨外侧约1横指尖的地方。按压时,用左手按左足、右手按右足,用食指顶住大拇指第二指尖的关节,用大拇指推按穴位。一般推拿两到三次,每次49下,对于脾胃虚弱导致食滞的人群有较好的促进消化的作用。
2、点按中脘穴。中脘穴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由上往下,随呼吸缓缓下压2—3秒,然后快速撤离,操作2—3次,会有气往下行的感觉,则胃胀自消。部分人操作后有排气、排便感,此为正常反应,效果更佳。
2、按揉大陵穴。大陵穴位于人体手掌根,腕横纹的中点上。这个穴位在五行中属土,对应脾胃,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、祛心火,提升胃动力。脾胃不和、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穴位来调理。一般以按揉有酸胀感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