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寒见三白,农人衣食足,请静待丰收时节到来

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300°时,即为大寒。这时寒潮南下频繁,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,风大,低温,地面积雪不化,呈现出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。此外,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,过了大寒,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。

大寒·三候

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,一候鸡乳,二候征鸟厉疾,三候水泽腹坚,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;而鹰隼之类的征鸟,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,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,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;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,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,且最结实、最厚,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。

大寒·民俗

大寒节气,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。因此,这样的节气中,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,还要为过年奔波——赶年集、买年货、写春联,准备各种祭祀供品,扫尘洁物,除旧布新,腌制各种腊肠、腊肉,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。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

大寒·农事

大寒当天的天气是过往农业社会的重要指标,只要这天吹起北风,天气寒冷,就表示来年会丰收;相反的,如果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,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;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,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,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,因而有“大寒日怕南风起,当天最忌下雨时”的说法。“大寒见三白,农人衣食足”则是古人期待农稼丰收的一句俗谚,意思是说大寒期间若老天爷能降下三场大雪,那么危害农作的蝗虫幼虫将被冻死,来年就能够丰收了。

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,不同地区应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,适时浇灌,对小春作物生长大有好处。

大寒节气要注意清沟培土,防止水害和冻害,清除杂草,防止草害。同时要适当补施分蘖肥,促进苗壮越冬。长期低温对蔬菜、麦类、油菜、柑橘、茶叶和常绿木草作物都有很大威胁、要注意预防。

另外,大寒节气期间,天气寒冷、湿度低,植物已经停止生长,特别干枯,要特别注意在野外烧荒用火或在家取暖烤火等用火安全,提防发生火灾。

大寒·饮食

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。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,使肾气坚固,切忌黏硬、生冷食物,宜热食,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。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,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,要有一定量的脂类,保持一定的热量。此外,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,如胡萝卜、油菜、菠菜等。此外,也可把药补寓于食补之中,因为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材,如枸杞、淮山、百合等,各人可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食补。

过了大寒,又是一年,冬天就快过去,春天即将到来~